這是一封電子報裡面的文章,很意外的,文章裡面寫的很符合最近想的東西,所以推薦給大家!


反省,開啟親密的契機      
■ 楊蓓(作者為台北大學社工系副教授) 

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在沒有牽涉到利害關係時,態度會比較真誠;如果存有自我中心的目的時,真誠可能就會戴上面具,打了折扣,接著就會有操控行為的出現。所以人得學著不要為了利害關係,而把整個人都扭曲了,還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。所以還是要從自己的心地處理起。當你呈現出來的態度都非常坦然自在,就是愛己愛人的慈悲,不過這過程是很長的一段路。

其實人跟人之間的關係是很微妙。例如我在內心告訴自己,在我們的關係裡,我不想要再戴面具──不想再虛偽了。可是當我不想再虛偽時,卻發現自己的情緒,一旦沒有面具的偽裝,很可能表現出來的情緒其實是更糟糕的,例如沮喪、氣憤等負面的情緒會跑出來,破壞關係的和諧。於是我們常自以為是地說「真心話」時,事實上是以「真心話」來攻擊對方,希望對方就範,其實,這又是另一種操控。 


瞭解自我內在的冰山 

事實上,很多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,會覺得自己是真誠的,可是卻已對別人造成無意的傷害。其實對應到他自己內在的需求,人們並不是真的那麼瞭解,自己內在的冰山(註1)。人的內在冰山是一層一層的,所以包括情緒也是一樣,一層一層地往深處走,人的渴求也是一樣。譬如,你過去曾批評過我,我並沒有忘記,我一直記在心裡頭,所以我就覺得你這個人對我沒有好感,可是為了維持表面關係,所以我只好戴著一個面具;突然間,有一天可能有某些因素發生,我決定不要再戴面具了,就開始出現對你的不滿。

然而,重點是我為什麼不滿?表面上看起來好像是因為你曾經批評我,導致我不滿,可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為什麼你說了那些話,我會感到不滿呢?我們並沒有再往自己內心深究,所以直接以憤怒來表達,實際上卻是一種自我防衛。人們如果繼續往內心看,是為什麼會產生不滿,是因為你的話語,讓我覺得受傷了嗎?我為了要保護自己,所以自然會表現出憤怒。但是,我為什麼要保護自己呢?難道你說的話是真的嗎?還是我覺得被冤枉,自己渴求被了解的需要受傷了?如果我們願意正視內心時,會發現別人所講的可能是事實;如果這真的是事實,那就看自己有沒有膽量去接受──我真的就是這個樣子的人?如果有膽量接受,就不會以憤怒的情緒去對待,而是以接納的態度面對。相反的,如果自己並非如對方所說,根本就不必在乎對方的話,因為這不是事實。

所以當人們經過「覺察」的過程,可以發現自己的各種面貌。我們再舉個例子,可能我聽到有人說:「楊蓓這個人怎麼這麼小氣!有一些課程明明蠻有意思,她就是不告訴我。」我聽到這些話以後,我可能心裡不高興,認為是對方對我有成見,事實上我並沒有這個樣子,對方亂扣帽子。可是此時如果我願意面對自己,自問為何心裡會不痛快?繼而一想,我是真的沒有跟對方講,而且真的好像有選擇性,有些人我願意告訴這些訊息,有些人我卻不願意,可是我為什麼會有選擇性呢?在所謂的選擇性裡,再往深一層看,這選擇性的背後,可能早有一些假設存在,例如我打從心裡就不覺得對方會聽得懂這些課程的;如果我打從心裡就認為對方聽不懂那些課程,我一定把對方排除在外。

從認定對方聽不懂課程,再往深一層探尋,我為什麼會從一開始就把這個人排除在外,認為他根本就不會聽懂呢?是我的偏見嗎?還是有什麼理由呢?當我再進一步探尋時,會發現到其實我今天在講某些課程時,是希望別人可以附和我的,而我可能在骨子裡就覺得對方聽了之後,一定會不以為然,所以我今天就「選擇性」的不讓對方知道。當我一路檢查自己,發現原來自己的「大小眼」,其實還是希望人家可以附和我、可以肯定我,那才是真正的需求所在,但這其中已經經過許多轉折。 


探索自我是沒有盡頭的 

所以人對自己需求的瞭解跟掌握,不能只限於表面,必須很深刻地、一層一層往內弄清楚,否則無法探究到真正的需求,而這個過程可以稱為是反省

很多心理學家講述人的需求時,可能都講得很簡單,可是在實際執行的過程當中,發現到人在面對自己內在真正需求時,其實很不容易。因為人的需求與生命意義,是絕對相關。其實內在真正的需求就是要尋找,慢慢地尋找,甚至從一些小小的線索開始往下探索,就像我剛剛講的例子;其實生活中發生的每件事,我們都可以一路探索下去,然後慢慢發現自我,找到自己的需求。

我們每天都可以在日常生活裡抓住一個毛線頭,順著毛線頭跑,一路追、追、追,逐漸地會看到毛線頭裡是些什麼;看清楚以後,對修正自己的行為有絕對的幫助。有時看清楚了以後,會發現人的需求,有幾樣是根本需求,不太容易超越的,譬如說希望被愛,希望被瞭解,希望被肯定,希望自由,就是馬斯洛提出的需求階層(註2),人就帶著這些需求來來回回、裡裡外外這樣子追逐,一輩子還沒完沒了,這是人類生存的限制,同時也是所有痛苦和快樂的來源。

現在有那麼多人修行是為了要求開悟,因為開悟見了空性之後,這些需求比較容易放掉,即使無法立即完全超越,至少知道怎麼超越,也明白超越之後是怎麼回事。沒有開悟時,人就是在裡面轉,所以需求通常也是我們執著的根源,這是很有趣的事。 


內省助我們建立親密關係 

由修行的角度來看人際關係的互動,最重要就是減少把負面情緒往外射出去刺傷別人,而要往內觀看,把負面情緒看成是一個很好的修行線索。自己如何把負向的情緒,變成是跟別人更靠近的一個過程,是一個技術性的問題,譬如剛剛我所舉的例子,整個過程中,對方對我說了一些話,讓我覺得心裡不痛快,如果我在反省的過程中,可以跟對方分享這個內省的過程,結果可能就很不一樣。可能一開始會告訴對方,其實我心裡對你是存有意見的,我有一些不愉快的感覺,跟你分享的是自己的反省過程,那彼此之間的關係就不退反而更靠近。

其實建立親密關係是要經過這樣的過程,透過一個內省的過程,然後把自己內省的過程,去跟別人分享,讓對方有機會深入的瞭解你,但那需要非常大的勇氣。此時負向情緒,反而變成是親密關係的橋樑。夫妻情侶之間很需要這種溝通,可是有時候偏偏很難,因為生活模式已經習以為常,突然跳出這種溝通方式時,對方會感到突兀,不知道我們在幹什麼。所以,親密關係本身就是一個修行的道場。

親密,人人渴求,透過對自己操控行為的覺察,尋找執著的根源,透過對負向情緒的反省,反反覆覆地提煉互動間真實面對的勇氣。親密,離我們不遠。 


註1:可參閱作者之著作《自在溝通》,關於薩提爾的冰山理論部分。
註2:馬斯洛認為人類基本上有五大需求:溫飽、安全、愛與被愛、受尊重及自我實現。


本文摘錄自《人生雜誌第255期》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