書裡面我最喜歡的兩句話:
「勇士採取行動,瓜卻只做出反應」.......摘自『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』,P.37
 
這是一本出版已經27年的著作,在2007年10月拍成電影上市;今年5月時,我的佛學課同學在與我閒聊時,跟我推薦了這部電影,說是很不錯,有機會要借來看看!隔天,我無意間在書局裡發現了這本同名的小說,稍微翻了一下,當下就決定買回家慢慢看。 

『如何不用自己的既往的經驗、眼光去看這樣的一本書?』
僅看完前言,我腦袋裏面就出現這樣一個疑問?
書裡面的"蘇格拉底"告訴"丹":『你就跟大多數人一樣,從小就只學會自身以外的資訊,比如從書本上、雜誌上和專家那裡學到的資訊。......就像這輛車,你把它打開,把所理解的事實真理灌進去,有時灌進去真知灼見,有時灌進謬論誤導,你以市價購買知識,就跟買汽油沒什麼兩樣。』(P.29) 

看到這裡,我突然有點恍惚,如何能不用既往的經驗、習得的知識,在接收訊息時能夠做出不帶包袱的回應? 以這本書來說,我看著它的時候,腦袋裏面比對的是佛陀的教法,整本書從頭到尾,每一個細節,我都會將它用佛、禪的角度去解釋,也真的認為它就是一本在述說禪修的書,事實上,如果對於禪修尚無概念的人,的確是可以從這本書裡面得到一個還算清楚的架構。只是,這是以我(和我已經習得的經驗)的角度來看!我並不知道一個非佛教子弟,或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人,來看這本書會有什麼想法,他的感受,會跟我有什麼相同?  我如何能知道,我所獲取的知識是否有益? 而不是過度的追求,為了滿足求知的欲望? 求知的欲望,是不是也應該有所節制?
光是前言,就讓我陷入這樣的思緒中......
 
丟著我的疑惑不管,我還是用了很短的時間就迅速看完整本書,然後再又慢慢的重看一遍。
書很棒!內容與一般的佛教書籍所說的算是一致,但是以小說的方式寫來,讀來很輕鬆,讀者也更容易了解其中的深意。

雖然說的大多是已經知道的事情,但是我還是有被震撼!小說的精妙就在這邊,能夠在平鋪直述的過程中,如同說故事一般,一步步帶著讀者進入故事的氣氛中,去感受一個也許原本與自己沒有太多關聯的情境、經驗。

故事後段中,有一段對於死亡的描述很觸動我!
文中,主角"丹"看見自己的死亡:
一團破碎扭曲的肉,被食腐鳥、動物、蟲、蛆...分食掉....
丹這樣說:『而我以前幻想這團肉就是「我」』...
日子飛快過去...
季節遞嬗,殘骸開始融進泥土裡,肥沃了泥土...
花果和樹木得到我肉身的滋養,在草地上欣欣向榮,而後枯萎。最後,連草地也不見了...
我成為食腐鳥的一部分,牠們曾大口吃我的血肉。
我也成為蟲子和那些齧齒類動物的一部分,變成在生死大循環中獵食牠們的動物的一部分...
...很久以前活過的那位丹‧米爾曼,永遠消失了,生命只是轉瞬一刻。但是我在經歷過所有的時代之後,卻始終不變。如今,我是我自己,是觀察萬物的意識,我就是萬事萬物。】
 
很久以前,我有看過類似的比喻,那是用燃燒的紙張來形容生命;
燃燒後的紙張,雖然不再是以一張紙的型態存在,但是它成為熱、灰燼....,也許成為被生物吸入體內,維持生命的空氣的一部分,也許成為水蒸氣中的一部分,進到河川、大氣、海洋中......,它以不同的形式存在著,但是,”它”還是”它”!
 
這書裡的描寫,更進一步的觸動我,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那種感受,那是一種很難言傳的感覺,至少以我不怎麼樣的文筆描寫不出來。
我試著這樣描述我的感受:如果這世上的一切,都跟自己有關聯,不管是間接的、直接的,不管是對立的、共生的,也許都曾經是來自同樣的”元素”?這樣說來,又有何敵我之分呢?甚至,又有什麼可以叫做”我”呢?

如果自己很認同、相信這樣的說法,那真的沒有什麼事情好計較的!唯一需要專注的是,如何讓這麼多的”我”都一起變好?讓這麼多的”我”都過的越來越好!人間淨土,也許就這樣真的離我們越來越近了!也許日後我會有不同的體悟,但是現階段,我想到我所能做的就只是:要好好把握個現在!這是一個寫來簡單卻不容易的事,需要很多的毅力跟堅定的信念,還需要有好的夥伴互相提醒。
 
最後,我又回頭去想我最開始的疑惑,然後給了我自己這樣的說法:
讀書(獲取知識)是一個工具,是為了達到某些事情、目標的工具,但是決定要不要去做的這個抉擇,才是真正重要的!漫無目的做是很浪費生命的,卻也是大多數人的現狀。我們往往在很多時刻都活的很混沌,在混沌中做出決定,為了某些自己沒能察覺的想法作出反應,而以為那是自己的真正想望,這才是真正糟糕的地方啊!
 
我做的很好嗎?說實在的,並沒有!
所以我也這樣期許自己,要成為勇士,而不是只會做出反應的傻瓜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1) 人氣()